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头癣在我国解放前曾广泛流行,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头癣防治极为重视。随着人民卫生水平的提高和积极的群防群治措施,近年来已得到有效控制。目前,头癣发病以白癣为主,多与饲养宠物有关,农村中亦可通过病畜传播。与以往相比,头癣的症状相对较轻而不典型,有时易误诊。
头癣主要由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、患病禽畜或病原菌污染物而传染。理发曾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之一,理发工具是主要的传播媒介。家庭和幼儿园中,彼此互用生活用品如帽子、枕巾、梳子等也可引起传染。目前,头癣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畜,城市主要是猫、狗,农村除猫、狗外,马、牛、羊的癣病也可引起人类感染,传染方式为和患畜密切接触。接触病原菌后是否发病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,由于儿童抵抗力较弱,故易患头癣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黄癣多自儿童期发病,可延续到成人而不自愈,这是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对许兰毛癣菌的生长和繁殖无抑制作用。白癣,主要发于学龄前儿童。由于青春期皮脂分泌增多,皮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了白癣病原菌,因此至青春期可自愈。黑点癣儿童和成人皆可发病。
1.黄癣 中医称为秃疮、“癞头疮”、“肥黏疮”等,俗称“癞痢头”。许兰毛癣菌侵入头
皮角质层后大量生长繁殖,很快在毛根处形成针头或绿豆大小丘疱疹,继而变为脓疱,脓疱干燥后形成硫磺色干痂。皮损扩大,痂皮融合变厚,边缘翘起,中央黏着于头皮而略凹陷,中心则有毛干通过,外观似碟状,称为碟形黄癣痂。黄癣痂是由许兰毛癣菌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,易碎,传染性强。用力揭去痂皮,其下为鲜红色湿润糜烂面或浅溃疡,极易继发细菌感染,发出鼠尿样臭味,同时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。毛发由于病原菌侵入,变得干枯无光泽或出现弯曲,易拔除,但无断发,最后毛囊破坏,遗留萎缩性瘢痕和永久性秃发。碟形黄癣痂、萎缩性瘢痕、永久性秃发是黄癣三大临床特征(图1)。黄癣若未及时治疗,皮损持续发展可累及整个头皮,形成广泛性秃发性瘢痕,但在发际处可遗留1~2cm正常毛发带,瘢痕中可散在少数正常毛发。瘙痒剧烈,可因搔抓而自身播散。毛癣菌偶可侵犯躯干及四肢光滑皮肤(图2)和甲板。可有黄癣痂和皮肤萎缩,甲损害则很难与其他
甲癣区分。
2.白癣 中医称为白秃、蛀发癣。如《外科证治全书》记载“蛀发癣是头上渐生秃斑,久则远开,干枯发痒,由阴虚热盛,剃头时风邪袭入孔腠,博聚不散,血气不潮而成。”最初表现为毛囊性丘疹,上覆白色鳞屑。皮损逐渐扩大,形成白色鳞屑斑片,呈圆形或椭圆形,界限清楚,无明显炎症(图3),微痒或无任何自觉症状。若不治疗,斑片状损害周围可出现小的卫星灶。由于真菌孢子寄生,病损区毛发根部围绕有一特征性鳞屑状鞘状物,不易去除,称为菌鞘。病发干枯,无光泽,长出头皮约4~5mm即折断,极易拔除。灰白色鳞屑斑、菌鞘和断发是白癣三大临床特征(图4,5)。部分患者可并发脓癣、体
股癣、
甲癣和肉芽肿。
3.黑点癣 初发损害为较小白色鳞屑斑,散在分布,炎症轻微或无炎症,有时似白癣。由于孢子寄生于发内使毛发变脆,病损处毛发出头皮即折断,断发残根留在毛囊口内呈黑点状,故名黑点癣(图6)。本病病程较长,病变进展缓慢,至成年也不能自愈。日久,由于毛囊破坏,愈后留有点片状瘢痕和秃发。少数患者断发不明显,而以脱屑斑为主,易与
脂溢性皮炎相混淆。此外,病原菌也可侵犯光滑皮肤和甲板。
4.脓癣 为人体皮肤对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强烈炎症反应。脓癣亦多发生于儿童,尤其是学龄前儿童。最初表现为化脓性
毛囊炎,群集性小脓疱融合形成隆起炎性结节或肿块,界限清楚,触之较软,表面有与毛囊口一致的小脓点,似蜂窝状,挤压时有多孔溢脓现象(图7)。毛发松动而易拔除,自觉疼痛或无症状。若继发细菌感染,则有明显疼痛及压痛。附近淋巴结常肿大。损害常单发,亦有少数多发。愈后常伴瘢痕及秃发。
治疗
治疗:头癣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。
1.系统治疗 灰黄霉素目前仍为首选,对小孢子菌最为敏感。成人0.6~0.8g/d,儿童15~20mg/(kg·d),分3次饭后服用,疗程3~4周。服药期间,多食油脂性食物,以促进药物吸收。同时要注意肝功能检查。应用灰黄霉素如同时服用中药茵陈,可提高其疗效,减少灰黄霉素的用量。并避免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。酮康唑对断发毛癣菌最敏感,儿童用量为5mg/(kg·d),1次顿服,最好进餐时服,疗程4~8周。伊曲康唑用餐时服用,成人0.2g/d,儿童0.1g/d,每周1次,服用4~6周。特比萘芬0.25g/d,儿童0.125g/d,服用4~8周,服药期间亦应注意肝功能检查。脓癣急性期亦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。
2.局部治疗 单用局部治疗疗效差,应同时进行系统治疗或与拔发疗法同时应用。外用药常用者有5%~10%
硫磺软膏,2.5%
碘酊,3%克霉唑霜等,连续应用1个月,不可间断。涂药前先用肥皂水洗头,脓癣如脓液较多,炎症明显时,可用温和杀菌剂,如0.1%依沙吖啶(利凡诺)、1∶4000
高锰酸钾液或0.1%
呋喃西林敷,或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环丙沙星软膏等。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,对于面积较小(五分硬币范围以内)、数量不超过3块的损害可采用拔发疗法,即有用平头镊子将病损区及其周围3mm范围内的正常头发连根拔出。拔发后外涂前述外用药,每天1次。如此每周拔1次,连续3~4次。
治疗期间应注意每天用温肥皂水洗头,以洗去带菌鳞屑和痂皮,避免皮损播散。黄癣菌痂如过厚时,可先用5%
水杨酸软膏或油剂除去,然后再涂药。用药前将头发剃去,每7~10天理发1次,以去除被感染的毛发。同时,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,如帽子、枕巾、理发工具,要消毒处理,病发应焚毁。
3.中医治疗 可采用雄黄糊溶发法,将雄黄(研成细末)、生石灰块按1∶4比例放入容器内,然后加冷水使成稀糊状,搅拌均匀。放置24h后备用。用前将头发剪短,均匀涂于头皮部,20min后,水洗,头发即可脱落,每周应用1次。本药为溶发作用,并不破坏毛根,故毛发可再生。但为彻底治愈头癣,此法只可作为辅助疗法。对炎症明显、脓液较多的脓癣亦可用5%黄柏、10%生地榆或5%生理盐水洗或湿敷。